关闭 | 注册会员
用户名
密 码

念奴娇·昆仑

Yun travel, a selection of global tourism scenic resource
云旅游首页 > 发现之旅 > 毛泽东心路之旅 > 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原文

(1935.10)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念奴娇·昆仑【原注】

 
前人(编者按:指宋张元,见《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念奴娇·昆仑【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朝天宝时歌女。

昆仑:是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西起帕米尔高原,沿新疆西藏边界向东延伸。东端分为北中南三支。南支可可西里山,是长江上游通天河的一些支流的源头。南支东延为青海境内的巴颜喀拉山,是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山东接四川的岷山和邛崃山处,是一片海拔六千公尺的雪原,毛泽东在岷山所看到的就是昆仑山的这片余脉。

倚天抽宝剑: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李白《大猎赋》,"于是擢倚天之剑"。
遗:赠送之意。


念奴娇·昆仑【作法】


连着三个"一截",只为立意新奇,平仄破了又何妨?
 

念奴娇·昆仑【词作赏析】

 
《念奴娇·昆仑》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此词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10月,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念奴娇·昆仑》的主题的丰富性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毛泽东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关于它的主题,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这首词里,毛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是“大同”理想;联系到他的事业,这大同理想还不是《礼记》里幻想的那种,而是马克思设计的那种。马克思得以在中国传播、托根,很可能与《礼记》那个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灵有关,康有为曾依傍那个理想,直到近来讲“小康”,名字还从《礼记》那段里摘出来的。
     
《念奴娇·昆仑》诗之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一个高度评说祖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气势 流畅,有一泄千里之感,从大象入物,又有细节描绘,“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二句,正如作者所说借此一句来形容雪山。此句用得灵妙自然、恰切精当。再有“人或为鱼鳖”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奇异比喻,指夏日从此昆仑横流下来的江河湖水已泛滥成灾,加害于人,同时又暗指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之云。然后破空斗胆一句提问:“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这高”、“这多雪”中的“这”字用得简省好看,显得诗人内心笃定大气,仅两个“不要”就解决了。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令人联想到稼轩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二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以及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诚然,毛泽东豪迈的胸襟和奇崛的想象都是出色的。但是豪迈的英雄主义气质并不代表不能够把词写好。在这首词的上半阕里,“横空出世”的“玉龙”具有巨大的神话色彩和悲怆感,让人感到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的巨大震撼。
 
 

【旅游景点】:昆仑山

 
古书载昆仑山是玉龙腾空之地,素有亚洲脊柱之称。登临山口,巍巍昆仑的千峰万壑如同披着银灰色铠甲的群群奔马,随着风起云涌,滚滚向前。
     
今古中国人的世界里,昆仑代表着大地的边缘。最流行的传说是,西王母所在之地即就在玉虚峰,这里是汉文化的道教的世界之尊,是“瑶池”所在地。当今登山者,往往已熟知东昆仑的主峰玉珠峰。而在浩瀚的文化典籍之中,从《山海经》到《楚辞》到《尔雅》,到《淮南子》到《诗经》,“昆仑虚”则是天地之尽头,是“百神所在”。在神话中,我们所生活的大地是中华九州,在古文化的想象中,神仙们则在天之“九部”,而神世界的中心即为昆仑。(典籍文化考古学者有认为古昆仑山就是泰山)。昆仑之南是藏北大地,这是藏汉世界的某种分水岭,在文化和现实……昆仑,昆仑,这一词给中国人的心理往往是巍峨、神话、莽苍、西部的印象,它在文学里也往往被引申为中华雄性阳刚的脊梁。
      
而从古到今,从神话到道教,从玄奘到赫定到乔治.夏勒以及索南达杰,从藏羚羊到奥运会,从龙到脊梁,从昆仑到黄河到羌塘,从东土大唐到西域新疆,历史、今天的探险者梦之源头,荒原、雪山、野生动物,这一个极地乐土而又充满危险的地方……昆仑,昆仑,是古文化乃至现代中国人的想象空间、阳刚之柱。 
      
昆仑,如此古老。而奥运会却如此之新,在2008这个夏天的北京奥运会,用古老的昆仑玉作为金银铜牌,这昆仑玉就出产于格尔木南边东昆仑山脉的玉虚峰。最古老的、与最新的,相聚于2008,聚于北京……作为奥运会五小福娃标志之一,藏羚羊是中国的重要珍稀物种之一,即位于新疆境内西昆仑地区及中昆仑南部可可西里地区。索南达杰就在布喀达坂峰下的太阳湖流尽最后的血……
      
这是神奇的中国脊梁。

 

 

从云端分享到



备案号:浙ICP备14023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