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注册会员
用户名
密 码

漓江闻名遐迩的典型岩溶地貌

Yun travel, a selection of global tourism scenic resource
云旅游首页 > 发现之旅 > 百里漓江 百里画廊 > 漓江闻名遐迩的典型岩溶地貌

 

漓江闻名遐迩的典型岩溶地貌

 

       漓江风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漓江两岸的青山秀丽挺拔,山峰婀娜多姿,加上人们神奇的想象,给山赋予了生命力。桂林的山与别处不同,不是那样连绵起伏,气势雄壮,桂林的山形以峰丛、峰林、孤峰为主。峰丛是成簇相连或同一基座而峰顶分散的石灰岩山峰,其间为洼地,人们形象地称这样的形态为峰丛漏斗,漓江  岸最著名的一景“九马画山”便是典型的峰丛山林。
     桂林绚丽多姿的山水属于岩溶地貌景观,是经过几十万年到几百万年的发育演化而成的。岩溶又称喀斯特地貌,简单的讲是指水对可溶性碳酸盐类岩石进行溶蚀的综合地质作用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地貌的总称。岩溶发育主要受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生物等因素制约。桂林地区碳酸盐岩石极其发育,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被繁茂,这些都是岩溶地貌发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桂林地区是怎样在岩溶作用下形成那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山、水、洞呢?
       
     桂林岩溶的近代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1927年法国人汉得尔一马泽谛(Handel—Mazettis)和阿.勒曼(O.I~ehman)来中国考察后,首先提出锥状喀斯特一词。20世纪40年代以来,不少国内学者先后对桂林附近的岩溶研究曾发表过勘察报告或文章,其中主要有杨钟健和德日进、高振西、曾昭璇、朱学稳、袁道先等,着重讨论涉及岩溶的多级峰顶面、洞穴成层性、岩溶地貌的形成演化和发育史等问题。80年代后,讨论的内容日趋广泛和深入,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与认识。1988年,地矿部岩溶地质研究所朱学稳著《桂林岩溶》一书所命名的“桂林式岩溶”,认为是当今国内外公认的热带岩溶地貌典型,内容更为详尽具体夕是桂林岩溶的最新代表作。
 
     泛称的岩溶形态,包括地表和地下两个方面,亦即岩溶地貌及洞穴形态。前者所涉及的主要是岩溶峰林地貌,分布面积为24.52km2,占岩溶面积的65.3%,主要由距今4亿~2.5亿年前晚古生代海洋沉积厚达数千米的碳酸盐岩地层组成。在长期地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峰林、峰丛、洞穴等典型岩溶地貌,与漓江两岸的市葩、异卉和森林,共同构成了奇峰独秀,绿水潆回,宛如百里画廊,其山水之美,早已随着一句至高无上的赞誉“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深入人心,千万年来一直得到人民的喜爱和垂青,无数奇峰异洞和漓江碧水争相辉映,形成一派旖妮风光。桂林的峰林地貌,以峰林(平原)和峰丛(洼地)两类共存,标志其发育处手相对稳定状态,是该地貌系统协同向有序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桂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受地下水与直接降水的影响,在此条件下受综合岩溶作用,除一般的化学溶蚀、溶水侵蚀及崩塌作用外,生物岩溶作用特别是植物岩溶现象十分普遍,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岩溶峰林地貌的发育与演化,即峰林与峰丛间的成因关系,一般认为是从峰丛洼地·峰林平原·孤峰平原依次逐步演化,三者分别代表青年、壮年和老年阶段。依据形态特征、形成条件、空间分布、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关系,其中峰丛洼地可分为边缘峰丛(分布最广)、分水岭峰丛(分布次之)、谷间峰丛和岛状峰丛(分布零星常见);峰林平原可分为盆地峰林、边缘峰林、谷地峰林和坡立谷峰林等类型;孤峰平原则具有基本平坦的平原基岩地面,平地拔起的石峰,地表水和地下水融为一体以及石峰山体的脚洞化等基本特征。
 
     岩溶洞穴形态是地下岩溶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按成因可分为溶蚀(侵蚀)、次生化学沉积、生物岩溶和崩塌4类。其中以前两种形态为主,为溶蚀的波痕、沟槽、坑穴以及洞穴通道、洞室等结构,形态有大小之分,它们与洞穴发育阶段、洞穴水动力条件有密切成因联系;而洞穴次生化学沉积形态最常见的是石灰华和石幔等。
标签: 岩溶地貌 漓江
从云端分享到



备案号:浙ICP备14023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