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注册会员
用户名
密 码

东北人口迁移史

Yun travel, a selection of global tourism scenic resource
云旅游首页 > 发现之旅 > 全球人文地理精华 > 东北人口迁移史

 

 

东北人口迁移史

 

航拍黑龙江,辽宁,吉林,闯关东移民造就了东北,造就了东北人。

 


1. 明朝时期的东北地区人口迁移


元末战乱,使人口受到重大损耗。尤其是北方地区,人烟稀少,大片肥沃的土地被抛荒。为了恢复发展,明朝建立后采取了大规模移民的办法,充实人口过度稀少的北方。洪武四年( 1371年) 在辽东设定辽都卫,洪武八年改为辽都指挥使,辖25卫, 实有士兵9万多, 合家属30万。洪武20年,蒙古纳哈率部20万降明,其中大部分是原来被掳掠的辽东汉人,被安置在瑞州( 今辽宁绥中县北) 、闾山( 医巫闾山) 一带。永乐六年(1408年) 在今开元东北设安乐州、今辽阳市设自在州,安置蒙古降人,但迁入的蒙古人数量不多。


明初短暂的轻徭薄赋后,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便逐步加剧,对人民的统治也日渐残酷,造成了明朝严重的流民问题。天灾人祸使明朝治下一片混乱,而此时满洲民族兴起,逐步占有东北全境,并向塞内地区攻掠。崇祯九年(1636年) , 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 清顺治元年)为止,满洲人对风雨飘摇的明帝国进行的零星袭击中,已经掳掠了100 万以上的北方汉人。


明代东北的东南部,以鸭绿江、图们江为明国与朝鲜国的边界,"国初以鸭绿江为界,东属朝鲜,西属辽东"。北部边境东段,以野人女真的北限为边境,北部边境的西段,以兀良哈的北限为边境。 


2.清朝时期的东北地区人口迁移


清兵入关以后,东北地区作为清朝统治者的"龙兴之地",开始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而国内关于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的研究,也多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依据清廷对移民的不同政策,清代东北地区的人口迁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招垦时期(1644-1667年)。顺治元年后,由于满洲八旗完全移入中国关内,东北的一些战略要地附近迫切需要新的居民定居,在顺治十年(1653年)至康熙六年(1667年)之间,清政府将一些罪犯遣戍辽阳、吉林、齐齐哈尔等较发达地区,并特别鼓励华北农民去辽阳地区定居。在清初招民垦荒和遣戍流入政策下,大批关内人口流入辽东,据统计,从顺治十五年(1658年)至康熙十年(1671年),盛京地区共新增人丁22746。在清初招垦的23年中,关内汉人移民东北的人口规模较大,据《东北开发史》记载,辽东、辽西的汉族人口,都是康熙之初由山东等省迁来。移民不仅有利于当地社会安定和农业发展,对医治明末清初战争遗留的创伤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封禁时期(1668-1860年)。就在辽东招垦初见成效,大量汉民涌入"龙兴之地" 时, 清统治者突然改变了东北垦荒政策。康熙七年(1668年)清政府下令: "辽东招垦官例,永著停止",同时,对已经进入东北的汉民,强迫取保入籍,不愿入籍者,限期十年,勒令回籍。清政府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并在辽宁境内立"柳条边",将南满与北满、东满及内蒙古分开,严禁居民越界垦殖。然而,封禁政策并不能阻止汉人入迁东北。十七世纪后期华北人口不断增长,人口压力的推动作用使得相当数量华北农民不时偷偷进入东北禁区。"柳条边"无法阻止山东农民在辽东半岛登陆。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在关外的山东人"至数十万人之多", 四十八年(1709年)则"多至五十余万"。乾隆十二年(1747年)"山东贫民出关者甚众,北口等处,流民四出,近日至二三千人之多"。乾隆八年(1743年)、九年(1744年)和五十七年(1792年)山东大旱,灾民四处逃生,清廷行文密谕边口官弁等,如有贫民出关,不必阻拦。东北旗人庄主需要更多的劳力,地方官也希望通过招民垦地增加税收。因此清廷虽然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至嘉庆十一年(1806年)之间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重申禁令,但从未严格执行。由于清政府早期的排外政策宣告失败。也由于满族旗人已变得穷困潦倒,从乾隆五年(1741年) 开始,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准许在京旗人返回满洲承垦。这些旗人长期受汉族文化的奢靡影响,大多只能依靠汉人佃农生产,又将更多的汉族农民带回满洲,这更使原来的禁令成为一纸空文。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奉天归旗人所有而实际由汉人耕种的土地统计数是6275835亩,吉林为6337360亩。


弛禁放垦时期(1861-1911年)。进入19世纪,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源源流入东北,至1840年东北地区总人口已经突破300万人,比100 年前猛增了七八倍。这时全国人口已经达到4亿,人口压力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放松,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对东北虎视眈眈。为镇压关内农民起义,八旗士兵大批内调,东北边防空虚,又因为赔款军费,清廷面临严重财政困难,希望以民垦增加收入。另外,关内汉人的大量流入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 清政府于咸丰十年(1861年)正式在东北局部弛禁放荒。咸丰以后,随着吉、黑两省开放,迁至这里的华北农民日增。1897年全部开禁。这样就减轻了关内的人口压力,又充实了边防。此外, 统治阶级还制定了垦民可以减免船价,宽限起科,"酌量给以工本" 的政策,所有这些,促使关内贫苦农民更是蜂涌北上,终于形成了一股"闯关东"的狂潮。1904年以后华北移民浪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


另外,十九世纪后期开始,从俄罗斯再迁进入东北的朝鲜人成为另一个引人注目的迁移人群。据《东宁县志》记载,1860年前后,朝鲜人最初移入东宁县三叉口境内,他们均为由西伯利亚再迁进入东北的。这时,移入中国东北地区定居的朝鲜人还为数不多。19 世纪末期,随着延续200年的清朝封禁政策的解除,朝鲜人迁入东北变得容易。关于这一时期朝鲜人的迁入情况在中俄东部几个边境县的县志中有所记载。中东铁路东线铺轨时期(1898-1903年),沙皇俄国为铺设中东铁路,从西伯利亚和朝鲜雇佣了大量劳工,铁轨铺设完工以后,部分劳工留在绥芬河、磨力石、一面坡、阿城、哈尔滨等铁路沿线定居。


随着人口源源不断的涌入,东北地区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对东北人口做初步统计时,官方的数据为略低于1500万,曾任英国驻牛庄领事的谢立山爵士( Sir Alexander Hosie ) 估计,光绪三十年(1904年)包括满族人在内的东北全部人口大约有1700万。1910年日朝合并以后,许多不愿做亡国奴的反日志士和朝鲜人纷纷逃离故土,其中很多人越过图们江和鸭绿江迁至东北境内,另外还有大批人口迁至俄罗斯,再迁到东北境内。这一时期延边地区朝鲜族人口大量增加,1908年延边朝鲜族人口为9100人,到1911年猛增为127500 人。


清朝前期和中期,中国、朝鲜两国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东北东部边境,东南海界,指希喀塔山以南之海,东北至飞牙喀海界,北部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河与俄国为界。



 

 

标签: 东北 闯关东
从云端分享到



备案号:浙ICP备14023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