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 journeys, in the Yun travel!
本区景点推荐



拙政园
【拙政园旅游推荐:中国园林之母】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
明正德四年(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买下一处宅院,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并存文氏之《拙政园图》、《拙政园记》和《拙政园咏》传世。
拙政园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
根据《王氏拙政园记》中的描述,一开始建造此园时,就发觉这块地地质松软、积水弥漫、而且湿气很重,不太适合盖相当多建筑;因此文征明以水为主体,辅以植栽,因地制宜设计出了各个景点,并将诗画中的隐喻套进视觉层次中,其中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最能带出此园的意境。整个园林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
5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明朝侍郎王心一,清陈之遴,吴三桂婿王永宁,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曾将此改为忠王府……拙政园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 、“中国园林之母”。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以水景见胜,凸现江南水乡风貌,典雅大方,疏朗自然。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园林中各式古建大都临水而筑,错落有致,无一雷同。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手法应用,突破空间的局限,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
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大多是清咸丰九年(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东、中、西三部分各具特色,尤其是中部花园,基本保持明代园林朴素自然的风格,为全园最精华处,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结构精巧,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景色,堂里面的陈设非常精雅,堂的正中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远香堂”三字,是明代文征明所写。
视频:苏州拙政园旅游宣传片

拙政园地图

地图使用指南:
(1)本电子地图的基本界面是政区街道和旅游交通地图;
(2)点击地图左上角“地图-地形”或“卫星图像”,可以分别显示拙政园地图地形图和拙政园地图高清卫星图;
(3)点击地图右上角小四方形“□”,可一键切换拙政园地图全屏大图;
(4)点击地图右下角“+ -”,可对地图进行缩放(手机端也可以用双手指缩放);
(5)用鼠标可以拖动地图到任意位置(手机端用手指拖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