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 journeys, in the Yun travel!
本区景点推荐

中华门
【中华门旅游推荐:天下第一瓮城】中华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中华门前后有内外秦淮河径流横贯东西,南边交通连接长干桥,北边连接镇淮桥,是旧时南京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中华门东西两侧为老门东与老门西自古便是江南繁华之地。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独特,由三个瓮城组成,呈“目”字形结构,每道瓮城都有一门一闸。门是双扉包铁门,内设有栓槽,用来供木栓紧闭大门所用。整个城共有二十七个藏兵洞,可以藏兵三千余人...
中华门,原名聚宝门,是南京明城墙的十三座明代内城门之一,是京城南面三门之一,其建筑规模仅次于通济门,政治地位低于正南门正阳门(即今光华门)。中华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
中华门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唐国都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的南门,1369至1375年在其扩建而成,时称聚宝门。中华门前后有内外秦淮河径流横贯东西,南边交通连接长干桥,北边连接镇淮桥,是旧时南京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中华门东西两侧为老门东与老门西自古便是江南繁华之地。
1931年(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将聚宝门改名为中华门,由蒋介石于双十节前夕题匾,并在东西两侧分别开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以满足南北双向车辆通行。1988年1月,中华门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
中华门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瓮城,不论是在军事上、历史上、还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独特,由三个瓮城组成,呈“目”字形结构,每道瓮城都有一门一闸。门是双扉包铁门,内设有栓槽,用来供木栓紧闭大门所用。整个城共有二十七个藏兵洞,可以藏兵三千余人。
2012年11月,中华门所在的南京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南京明城墙之所以能有如此的规模和气势,得益于中国数千年城垣建造发展史的深厚基础,是中国冷兵器发展到巅峰状态下开始向火兵器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
城墙最本质的原生价值之一,在于具备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功能。城墙最初由土垒、土石混筑、砖石砌筑其表皮,发展到南京明城墙大规模采用砖石构造,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与兵器(主要是攻城器械和火兵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恩格斯说:“筑城艺术的彻底改革,是火炮改进的最初结果之一”。南京明城墙的建造者们在无数次攻城略地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华门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共设三道瓮城,由四道券门贯通,首道城门高21.45米。各门均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仅存闸槽和门位遗迹。瓮城上下设有藏兵洞13个,左右马道下设藏兵洞14个,可在战时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据估计可容纳三千人。
中华门瓮城东西两侧筑有宽11.5米、长86.1米的马道,马道陡峻壮阔,是战时运送军需物资登城的快道,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
中华门设置有三道瓮城、四道券门,主体建筑内瓮城由中华门主楼城门和二至四道辅助城门构成,各城门原有双扇木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建国后大跃进时期被毁坏;中华门主体建筑两侧建筑有27个藏兵洞,可以同时屯兵3000余人并储藏士兵所需生活物资。
中华门主楼即第一道城门分上、中、下三层,高21.45米。上层原建有庑殿式重檐筒瓦顶的镝楼,镝楼毁于1937年12月初侵华日军进攻南京时的炮火,21世纪仅存台基遗迹;中层为砖石结构,朝内一排设置7个藏兵洞,藏兵洞内设茶室,兼顾经营旅游纪念品;下层结构中间为瓮城甬道,两侧各有3 个藏兵洞。
中华门二至四道辅助城门为二层结构,上面有木质城楼,下层为砖石结构。
中华门城门主楼和辅助城门楼以及两边连接的瓮城城墙共同构造了中华门内瓮城的主体建筑,中华门内瓮城的主体建筑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东西两侧马道直通主楼顶部,因为明清两代将军可以骑马直登城头,所以称为“马道”。

中华门地图

地图使用指南:
(1)本电子地图的基本界面是政区街道和旅游交通地图;
(2)点击地图左上角“地图-地形”或“卫星图像”,可以分别显示中华门地图地形图和中华门地图高清卫星图;
(3)点击地图右上角小四方形“□”,可一键切换中华门地图全屏大图;
(4)点击地图右下角“+ -”,可对地图进行缩放(手机端也可以用双手指缩放);
(5)用鼠标可以拖动地图到任意位置(手机端用手指拖动)。

